English

布莱希特作品又登中国舞台

1998-05-14 来源:光明日报 苏丽萍 我有话说

今年是德国著名戏剧家贝托尔特·布莱希特诞辰100周年,为纪念这位伟大的戏剧家,中国青年艺术剧院近日排演了他的作品《三毛钱歌剧》。

布莱希特是一位多产的剧作家,一生有近50部剧作,这些剧作,深刻揭露了社会问题,具有浓厚的辩证思想。如《屠宰场上的圣约翰娜》揭示了经济危机的罪恶根源;《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》揭露战争的残酷性,唤起人民反对战争,争取和平;《伽利略传》表明新时代的破晓需克服重重的社会阻力,要付出重大的代价;《高加索灰阑记》表明正义如能得到伸张完全靠偶然;《四川好人》表现人的善良性格和行为不能见容于人剥削人的社会制度。这些剧作,由于带有浓烈的社会批判性,因而久演不衰。布莱希特还是一位杰出的戏剧革新家,他所提出的“叙事剧(亦称史诗剧)”和“间离效果(亦称陌生化效果)”,被称作布莱希特体系。

有关布莱希特及其作品的争论,几十年来持续不断。在我国,虽然他的“间离效果”曾引起较大争议,但他的作品仍受到欢迎。1959年,著名导演黄佐临在上海排演了他的《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》;1978年,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排演了他的重要作品《伽利略传》,1985年又排演了《高加索灰阑记》,今年这两部戏的导演陈又把布氏最知名的作品《三毛钱歌剧》搬上了舞台。这部戏创作于1928年,当时在德国演出时造成极大轰动,5年内被译成18种文本,演出超过二万场,今年仅在元月和二月间在世界各地就有15个剧院演出此剧。该剧鞭挞了资产阶级社会的虚伪和罪恶,内涵深刻,并以不近人情的收场,来达到嘲讽的目的。在风格上,《三毛钱歌剧》可称得上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音乐剧。布氏的其他作品中只是剧中有歌队出现,或是半歌剧,而《三毛钱歌剧》中人物有大量唱段,又非歌剧式的美声唱法,因而更接近音乐剧。

《三毛钱歌剧》的演出,也暴露了演员唱与舞方面的不足。有的演员唱得很不到位,甚至跑调;有的嗓音不亮。剧中唱词句子过长,不够精炼,演员唱得累,观众看着累,唱词有必要进行再加工和提炼。此外,全剧唱应与舞相结合,这样才能达到音乐剧的效果,并赋予布氏作品以富有时代性的新诠释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